第280章 這玉蘭花的墜子是……
關燈
小
中
大
第280章 這玉蘭花的墜子是……
這玉蘭花的墜子是那夜月光下,張若蘭塞進朱翊鈞手裏的。這幾日,朱翊鈞一直隨身帶著。
這是一枚冷玉,手感沁潤,在炎熱的夏季,帶來一絲涼意。
朱翊鈞想著,也該送點兒什麽給張若蘭,思來想去,他又去了趟張居□□上。
有了前兩次的經驗,又不想驚動其他人,一到張府,朱翊鈞就直接上了墻。
他熟門熟路來到張若蘭院子裏,遠遠地,透過枝葉縫隙,看到張若蘭正坐在書桌前,低頭書寫。
朱翊鈞好奇,又落到窗外,見那紙上寫著:“蓮花亂臉色,荷葉雜衣香。因持薦君子,願襲芙蓉裳。”
這是蕭繹的《采蓮賦》,還有前兩句:“碧玉小家女,來嫁汝南王。”
突如其來的說話聲,驚擾了張若蘭,提筆時一點墨漬滴落在宣紙上,立時暈染開來。
張若蘭趕緊放下筆,來到窗前,斂襟行禮:“陛下又無聲無息的來。”
正值傍晚,夕陽染紅層雲,赤霞滿天。
朱翊鈞翻身進屋,走到書桌前,借著紙上一點墨漬,三兩筆繪出一朵蓮花。
張若蘭偏頭,端詳片刻,笑道:“好像少了點什麽。”
於是,她接過筆,在蓮葉上點綴一棵瑩瑩露珠,渾然天成,栩栩如生。
張若蘭放下筆,擡頭欲要說什麽,卻望進朱翊鈞眼裏,立時面色緋紅,說不出一個字,迅速轉過身去。
朱翊鈞上前一步輕聲問道:“想說什麽?”
“陛下,陛下今日怎的又來了?”
朱翊鈞說:“我來給你送禮物。”
“送禮?”
朱翊鈞道:“張先生說,那玉墜通透無瑕,乃是緬甸翡翠的一種,埋藏極深,難以開采和打磨。在你出生那年,他偶然得之,便將其送給你,自那時起,你從不離身。”
經他這麽一說,張若蘭更覺難為情,頭又低了幾分。
朱翊鈞拿出個東西垂在他眼前:“正好,我這兒也有一樣從不離身的東西想送給你。”
張若蘭擡眸望去,驚得說不出話來。
年輕的官員或許不知道,但歷事三朝的老臣都認得,那是朱翊鈞百日時,世宗所賜赤金累絲流雲百福長命鎖。
張若蘭搖頭:“先帝所賜,我不敢收。”
朱翊鈞塞她手裏,轉身就走:“我回宮了。”
說完,他又跳窗而去,張若蘭站在窗邊,望著他的背影,眨眼間就不見了蹤跡。
到了門口卻見外面停著一頂官轎,不是張居正的轎子,朱翊鈞好奇,蹲在墻頭看了一會兒,從裏面走出來的,是禮部侍郎許國。
他登門拜訪張居正,卻吃了個閉門羹,張居正明明在府上,卻閉門謝客。
等許國走後,朱翊鈞讓劉守有上門打聽,劉守有卻道:“不用上門打聽了,我知道陛下想知道什麽。”
自從朝中大臣知道陛下心意已決,要立張小姐為皇後,張府可謂門庭若市,一開始,張閣老還客客氣氣把人請進去,規勸的人多了,他不勝其煩,便閉門謝客。
朱翊鈞道:“這些日子,來過張府的官員,給我個名單。”
“是。”
這份名單還頗讓朱翊鈞有些意外,連隆慶二年的狀元羅萬化也名列其中。
狀元怕是在翰林院呆膩了,想到地方去歷練歷練。
回去之後,朱翊鈞一大早就把張居正宣來文華殿,哪怕是別的講官進講,也要元輔先生陪在左右,直至下班時分,才肯放他出宮。
就差把張居正的辦公桌搬到文華殿去。
立後之事,朱翊鈞與大臣僵持許久,雙方均不肯讓步。大臣們上疏勸他立後,他一心只娶張若蘭。大臣們反對他娶張若蘭,他也不著急,那就先放一放。
大臣們想要把張居正作為突破口,奈何張閣老日理萬機,白天伴駕,晚上身體不適,需要靜養,除了申時行、餘有丁等少數幾人,其他人連他的面都見不上。
時間一長,倒是皇太後著急了,她急著抱孫子,皇帝明年年底就二十了,大婚必須在他二十之前舉行,至於皇後的人選,就按照皇帝的心意來,只要容貌端正、德性純美、勤中禮法,至於是首輔家的女兒,還是庶民家的女兒,都好。
皇太後的態度,徹底打破了皇帝與大臣們的堅持。原本,大臣以為,皇太後必定站在自己一邊,阻止皇帝胡鬧。卻不曾想,這麽親而一舉的就妥協了。
想來,畢竟人家才是親母子,哪有母親站在兒子對立面的。
皇太後畢竟是婦人之見,眼裏心裏,就只有孫子。
幾位上了年紀的禦史借此請辭,朱翊鈞一點不含糊,當日就批了,還賜了銀兩,請他們早日回鄉,安享晚年。
官員們早就知道,小皇帝在官員請辭,以退為進這件事上,一點不含糊。
走的都是六七十歲,晉升無望,混日子的老臣。空出來的位置,立刻有年富力強的官員補上,不樹朋黨、不結宗派,埋頭實幹,鮮少有官場老頭子的世故和圓滑。
稍微有點政治抱負的,根本不敢請辭,怕一旦走了,就回不來了。
朱翊鈞也不再任何場合提起此事,並下了一道諭旨:凡大小朝會,只議朝政,不談私事。
欽天監算了朱翊鈞和張若蘭的生辰,禮部選出的四百多位秀女,沒有一人比張若蘭的八字更加與朱翊鈞相配。
因此,朱翊鈞特地召見了楊汝常,盛讚他專業過硬,並催促他趕緊把歷法新書編出來,不能耽誤老百姓耕種。
禮部開始準備皇帝大婚的流程,婚期定在次年二月。
朱翊鈞本不打算在此事上花太多心思,都交由皇太後和禮部去籌備,按流程辦就行。想不到,有些人就是要樂此不疲的給他添堵。
又有大臣進言,力勸他大婚不可鋪張,耗費國庫太多銀兩,應勤政節儉,多為百姓著想。
這話說得,好像全天下都在過苦日子,就皇帝極盡奢靡。
朱翊鈞反問對方,這幾年,大明境內何時出現過大面積災害?何地鬧過饑荒,百姓大規模死亡?
這幾年風調雨順,各地糧食產量黏連增長,不敢說全國百姓共同富裕,至少與嘉靖、隆慶時期比起來,稅賦減輕了不少,絕大多數人也能填飽肚子了。
就連困擾大明近百年的流民問題,也通過取消從業限制而逐步解決。
況且,他只是讓禮部按流程籌備大婚,何來鋪張一說。
這些言官,先給皇帝預設一個罪名,再苦苦規勸,以彰顯自己敢於直諫。
無中生有算是被他們玩明白了。
朱翊鈞命吏部挑了個偏遠地區的貧困縣,把這位勸他不要鋪張的禦史外放。並下旨,三年內,賦稅征收考核不達標,直接罷免。膽敢欺壓百姓,胡亂增加苛捐雜稅,嚴懲不貸。
如此,沒有人敢再拿大婚之事來煩他。
朱翊鈞給《本草綱目》寫了序,拿給李時珍看。李時珍看過之後,當場跪伏在地,給他磕了三個頭。
他原本以為,朱翊鈞貴為天子,說要給他作序,也不過是一時興起。到時候,會從翰林院找個人代筆。
沒想到,朱翊鈞還真是親筆所作,不但親筆,還一字不落的把他的書卷都看過一遍。
朱翊鈞讓他看過,沒有問題,便讓人準備刊印,再送往全國各州府,以備當地醫者參考使用。
說起刊印《本草綱目》,朱翊鈞又想起個事。當日離京,他曾對陳炬許諾,回京之後,要替他完成夢想——重新刊印丘濬的《大學衍義補》。
正好兌現承諾,他又親為作序。
不久,《世宗實錄》、《穆宗實錄》先後完成纂修,都由他親筆作序。
十月初,朱翊鈞收到一封來自遼東的奏疏,是胡宗憲呈上來的。總結來說,就一件事——土蠻派來使者,請求通貢互市。
朱翊鈞看到這封奏章也有些驚訝,當初,連俺答都已經臣服大明,就這察哈爾部,還把自己當達延汗嫡系,誓死不從。
土蠻和俺答不同,當年與俺答通貢互市,是因為有把漢那吉叩關投降這個契機,又有三娘子從中撮合。
就在幾個月前,還夥同其他蒙古部落、女真部落一起,侵擾遼東。
這就扛不住了,主動提出想要與大明通貢互市?
朱翊鈞立即宣內閣首輔張居正,兵部尚書方逢時、兵部侍郎汪道昆、吳百朋議事。
王安剛要領命而去,又聽朱翊鈞道:“把王崇古和殷正茂也叫來。”
雖然他倆一個刑部尚書,一個戶部尚書,但當年都是領兵打過仗的人,尤其是王崇古,他曾一手策劃了隆慶議和,在處理這件事上,經驗豐富。
朱翊鈞不僅收到了胡宗憲的奏疏,還收到了另一封奏疏,兩個人上奏的是同一件事,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。
另一個人是遼東總兵李成梁。
胡宗憲在奏疏中表示,既然土蠻主動示好,朝廷不如派人與之談判,若能讓他臣服大明,從此不再舉兵,再好不過,若談不成,朝廷也沒有損失。
李成梁反對的原因也很簡單——按照他在遼東多年和這幫蒙古人打交道的經驗,其中多半有詐。
土蠻囂張得很,認為自己的察哈爾部才是北元正統,去年剛修了一部法典,儼然把自己當成了草原上的皇帝。前些年,不斷多次侵擾薊鎮,後來董狐貍等人被捕,朵顏衛被吞並,他找不到機會,又轉戰遼東。
就在今年上半年,他就三番兩次滋擾大明邊境,擄走了不少百姓。
現在又來請求通貢互市,必定沒安好心。
朱翊鈞覺得他倆說得都沒什麽問題,一時間難以抉擇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這玉蘭花的墜子是那夜月光下,張若蘭塞進朱翊鈞手裏的。這幾日,朱翊鈞一直隨身帶著。
這是一枚冷玉,手感沁潤,在炎熱的夏季,帶來一絲涼意。
朱翊鈞想著,也該送點兒什麽給張若蘭,思來想去,他又去了趟張居□□上。
有了前兩次的經驗,又不想驚動其他人,一到張府,朱翊鈞就直接上了墻。
他熟門熟路來到張若蘭院子裏,遠遠地,透過枝葉縫隙,看到張若蘭正坐在書桌前,低頭書寫。
朱翊鈞好奇,又落到窗外,見那紙上寫著:“蓮花亂臉色,荷葉雜衣香。因持薦君子,願襲芙蓉裳。”
這是蕭繹的《采蓮賦》,還有前兩句:“碧玉小家女,來嫁汝南王。”
突如其來的說話聲,驚擾了張若蘭,提筆時一點墨漬滴落在宣紙上,立時暈染開來。
張若蘭趕緊放下筆,來到窗前,斂襟行禮:“陛下又無聲無息的來。”
正值傍晚,夕陽染紅層雲,赤霞滿天。
朱翊鈞翻身進屋,走到書桌前,借著紙上一點墨漬,三兩筆繪出一朵蓮花。
張若蘭偏頭,端詳片刻,笑道:“好像少了點什麽。”
於是,她接過筆,在蓮葉上點綴一棵瑩瑩露珠,渾然天成,栩栩如生。
張若蘭放下筆,擡頭欲要說什麽,卻望進朱翊鈞眼裏,立時面色緋紅,說不出一個字,迅速轉過身去。
朱翊鈞上前一步輕聲問道:“想說什麽?”
“陛下,陛下今日怎的又來了?”
朱翊鈞說:“我來給你送禮物。”
“送禮?”
朱翊鈞道:“張先生說,那玉墜通透無瑕,乃是緬甸翡翠的一種,埋藏極深,難以開采和打磨。在你出生那年,他偶然得之,便將其送給你,自那時起,你從不離身。”
經他這麽一說,張若蘭更覺難為情,頭又低了幾分。
朱翊鈞拿出個東西垂在他眼前:“正好,我這兒也有一樣從不離身的東西想送給你。”
張若蘭擡眸望去,驚得說不出話來。
年輕的官員或許不知道,但歷事三朝的老臣都認得,那是朱翊鈞百日時,世宗所賜赤金累絲流雲百福長命鎖。
張若蘭搖頭:“先帝所賜,我不敢收。”
朱翊鈞塞她手裏,轉身就走:“我回宮了。”
說完,他又跳窗而去,張若蘭站在窗邊,望著他的背影,眨眼間就不見了蹤跡。
到了門口卻見外面停著一頂官轎,不是張居正的轎子,朱翊鈞好奇,蹲在墻頭看了一會兒,從裏面走出來的,是禮部侍郎許國。
他登門拜訪張居正,卻吃了個閉門羹,張居正明明在府上,卻閉門謝客。
等許國走後,朱翊鈞讓劉守有上門打聽,劉守有卻道:“不用上門打聽了,我知道陛下想知道什麽。”
自從朝中大臣知道陛下心意已決,要立張小姐為皇後,張府可謂門庭若市,一開始,張閣老還客客氣氣把人請進去,規勸的人多了,他不勝其煩,便閉門謝客。
朱翊鈞道:“這些日子,來過張府的官員,給我個名單。”
“是。”
這份名單還頗讓朱翊鈞有些意外,連隆慶二年的狀元羅萬化也名列其中。
狀元怕是在翰林院呆膩了,想到地方去歷練歷練。
回去之後,朱翊鈞一大早就把張居正宣來文華殿,哪怕是別的講官進講,也要元輔先生陪在左右,直至下班時分,才肯放他出宮。
就差把張居正的辦公桌搬到文華殿去。
立後之事,朱翊鈞與大臣僵持許久,雙方均不肯讓步。大臣們上疏勸他立後,他一心只娶張若蘭。大臣們反對他娶張若蘭,他也不著急,那就先放一放。
大臣們想要把張居正作為突破口,奈何張閣老日理萬機,白天伴駕,晚上身體不適,需要靜養,除了申時行、餘有丁等少數幾人,其他人連他的面都見不上。
時間一長,倒是皇太後著急了,她急著抱孫子,皇帝明年年底就二十了,大婚必須在他二十之前舉行,至於皇後的人選,就按照皇帝的心意來,只要容貌端正、德性純美、勤中禮法,至於是首輔家的女兒,還是庶民家的女兒,都好。
皇太後的態度,徹底打破了皇帝與大臣們的堅持。原本,大臣以為,皇太後必定站在自己一邊,阻止皇帝胡鬧。卻不曾想,這麽親而一舉的就妥協了。
想來,畢竟人家才是親母子,哪有母親站在兒子對立面的。
皇太後畢竟是婦人之見,眼裏心裏,就只有孫子。
幾位上了年紀的禦史借此請辭,朱翊鈞一點不含糊,當日就批了,還賜了銀兩,請他們早日回鄉,安享晚年。
官員們早就知道,小皇帝在官員請辭,以退為進這件事上,一點不含糊。
走的都是六七十歲,晉升無望,混日子的老臣。空出來的位置,立刻有年富力強的官員補上,不樹朋黨、不結宗派,埋頭實幹,鮮少有官場老頭子的世故和圓滑。
稍微有點政治抱負的,根本不敢請辭,怕一旦走了,就回不來了。
朱翊鈞也不再任何場合提起此事,並下了一道諭旨:凡大小朝會,只議朝政,不談私事。
欽天監算了朱翊鈞和張若蘭的生辰,禮部選出的四百多位秀女,沒有一人比張若蘭的八字更加與朱翊鈞相配。
因此,朱翊鈞特地召見了楊汝常,盛讚他專業過硬,並催促他趕緊把歷法新書編出來,不能耽誤老百姓耕種。
禮部開始準備皇帝大婚的流程,婚期定在次年二月。
朱翊鈞本不打算在此事上花太多心思,都交由皇太後和禮部去籌備,按流程辦就行。想不到,有些人就是要樂此不疲的給他添堵。
又有大臣進言,力勸他大婚不可鋪張,耗費國庫太多銀兩,應勤政節儉,多為百姓著想。
這話說得,好像全天下都在過苦日子,就皇帝極盡奢靡。
朱翊鈞反問對方,這幾年,大明境內何時出現過大面積災害?何地鬧過饑荒,百姓大規模死亡?
這幾年風調雨順,各地糧食產量黏連增長,不敢說全國百姓共同富裕,至少與嘉靖、隆慶時期比起來,稅賦減輕了不少,絕大多數人也能填飽肚子了。
就連困擾大明近百年的流民問題,也通過取消從業限制而逐步解決。
況且,他只是讓禮部按流程籌備大婚,何來鋪張一說。
這些言官,先給皇帝預設一個罪名,再苦苦規勸,以彰顯自己敢於直諫。
無中生有算是被他們玩明白了。
朱翊鈞命吏部挑了個偏遠地區的貧困縣,把這位勸他不要鋪張的禦史外放。並下旨,三年內,賦稅征收考核不達標,直接罷免。膽敢欺壓百姓,胡亂增加苛捐雜稅,嚴懲不貸。
如此,沒有人敢再拿大婚之事來煩他。
朱翊鈞給《本草綱目》寫了序,拿給李時珍看。李時珍看過之後,當場跪伏在地,給他磕了三個頭。
他原本以為,朱翊鈞貴為天子,說要給他作序,也不過是一時興起。到時候,會從翰林院找個人代筆。
沒想到,朱翊鈞還真是親筆所作,不但親筆,還一字不落的把他的書卷都看過一遍。
朱翊鈞讓他看過,沒有問題,便讓人準備刊印,再送往全國各州府,以備當地醫者參考使用。
說起刊印《本草綱目》,朱翊鈞又想起個事。當日離京,他曾對陳炬許諾,回京之後,要替他完成夢想——重新刊印丘濬的《大學衍義補》。
正好兌現承諾,他又親為作序。
不久,《世宗實錄》、《穆宗實錄》先後完成纂修,都由他親筆作序。
十月初,朱翊鈞收到一封來自遼東的奏疏,是胡宗憲呈上來的。總結來說,就一件事——土蠻派來使者,請求通貢互市。
朱翊鈞看到這封奏章也有些驚訝,當初,連俺答都已經臣服大明,就這察哈爾部,還把自己當達延汗嫡系,誓死不從。
土蠻和俺答不同,當年與俺答通貢互市,是因為有把漢那吉叩關投降這個契機,又有三娘子從中撮合。
就在幾個月前,還夥同其他蒙古部落、女真部落一起,侵擾遼東。
這就扛不住了,主動提出想要與大明通貢互市?
朱翊鈞立即宣內閣首輔張居正,兵部尚書方逢時、兵部侍郎汪道昆、吳百朋議事。
王安剛要領命而去,又聽朱翊鈞道:“把王崇古和殷正茂也叫來。”
雖然他倆一個刑部尚書,一個戶部尚書,但當年都是領兵打過仗的人,尤其是王崇古,他曾一手策劃了隆慶議和,在處理這件事上,經驗豐富。
朱翊鈞不僅收到了胡宗憲的奏疏,還收到了另一封奏疏,兩個人上奏的是同一件事,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。
另一個人是遼東總兵李成梁。
胡宗憲在奏疏中表示,既然土蠻主動示好,朝廷不如派人與之談判,若能讓他臣服大明,從此不再舉兵,再好不過,若談不成,朝廷也沒有損失。
李成梁反對的原因也很簡單——按照他在遼東多年和這幫蒙古人打交道的經驗,其中多半有詐。
土蠻囂張得很,認為自己的察哈爾部才是北元正統,去年剛修了一部法典,儼然把自己當成了草原上的皇帝。前些年,不斷多次侵擾薊鎮,後來董狐貍等人被捕,朵顏衛被吞並,他找不到機會,又轉戰遼東。
就在今年上半年,他就三番兩次滋擾大明邊境,擄走了不少百姓。
現在又來請求通貢互市,必定沒安好心。
朱翊鈞覺得他倆說得都沒什麽問題,一時間難以抉擇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